天下自古一枝花,同宗同姓是一家。传承本始共兴旺,和谐复兴大中华。
每逢春节,中国人都有一个民俗:就是供奉“家谱”,上边记载着家族祖先,先人的名字。
两边配上一副对联,有的写:“祖德流芳思木本,宗功浩大想水源”,或是:“祖德宗功千载业,子承孙继万年春”。让后代子孙知道自己的血脉,传承本始,根源出处。
大家几乎还有一个共同的习惯:姓张的,姓王的,姓李的,姓赵的,姓刘的......凡是遇到同一个姓氏的,会不自觉的说: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啊!这句话,据考证,是从民国时期开始流传。那么这句话有道理吗,为什么都说:“五百年前”,而不是:“一千年前、两千年”,出处又是怎么回事?
这又说到了“明朝”文化:“元朝”末年,“汉人”为了推翻“元朝”的暴政,人们不惜铤而走险,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。如:“黄巾军”起义,“元朝”的蒙古军队,打仗非常凶狠,讲究“屠城”政策。而起义军,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回击。以牙还牙,相互报复,相互残杀。就这样,死的死,逃的逃,尤其是中原地带,人口越来越少。
一八六三年,朱元璋在:“应天府”,就是现在的南京“称帝”,国号“明”。由于连年的战乱,尤其是安徽,河南,河北,山东等地,人口稀少。新建立的国家,百废待兴。要想发展经济,就得有人,繁衍生息。
于是开始移民:从哪移民呢?从山西省境内。山西,四面环山,天然的屏障,没有大规模的遭受战乱。人们的日子相对来讲也太平,富庶。而且,重点在“洪洞县”。“洪洞县”,地理位置交通方便,南北大道畅通,人口密集。
“洪洞县”有个“广济寺”:寺的外边有三棵大槐树,门前是开拓的广场。官府就在这设立机构,办理移民手续。刚开始移民,是“逃难”过来的,本来山西就不是他们的户口所在地,是哪的还回到哪。
后来:本地人也得移民,没有地种的,移民。有地种的,做生意的,日子过得很安稳,也有很多有钱的,不愿移民,毕竟故土难离。就像现在,本来在北京日子过的挺好,让你去西藏生活,很多人都不会愿意。
于是官府想了一个办法:糊弄大家,不愿意移民的,到“大槐树”底下登记,愿意移民的在家里等信。就这样忽悠了几万人,分散到了全国各地人口少的地方。
所以,现在一说寻根:就是山西省洪洞县,“大槐树”下。时间正是一三六八年至一四一八年,移民五十年,距离民国时期正好五百年。所以,大家一见面,都是一个姓,就会说: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啊!
上边说了:人都是故土难离,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。有很多不情愿移民的,想办法往回跑。于是官府就得把人捆起来,强行押着走。就这样形成一个习惯,不捆着了也背着手走路。这就是习惯成自然,人的习惯是很难改掉的。要不怎么说:“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”。
还有些人:移民半路跑了,又给抓了回来。押解的人,就把逃跑人的:“小脚趾”,用刀子割开,做成记号。以后再跑,抓回来脱了鞋一看:“小脚趾”的指甲是两瓣的,就要加重惩罚。所以,现在的人脱了鞋:“小脚趾”的指甲分两瓣,祖上就是从山西移民出来的。这也许就是“基因”问题吧!
还有一种情况:人不管多能耐,吃喝拉撒睡都要解决。俗话说:“管天管地,管不了解手放屁”。那么“解手”,又是怎么回事?为什么把去厕所“方便”,说成“解手”?就不能说“出恭”吗?
这也是移民时候发明的这句话:人们不是不愿意走吗?那就捆起来押着走。人内急,总要“如厕”的。两个胳膊困着呢,就得叫押解的人:大人呐,我要去厕所,把我的手解开。久而久之,人们去“厕所”,就说成了“解手”。
以上说的是:“五百年前是一家”,以及“小脚趾”分瓣,“解手”,“背手”,“口头语”,行为习惯,身体特征的由来。同时也反映了出了中国传统文化,人们对宗族,祖先的敬畏怀念。追踪寻源,不忘初心。
更警示大家:在忙碌的工作之余,别忘了:“常回家看看”,只有家,才是最温馨,最安全的地方!在家敬父母,不用远烧香。